2020年10月13日,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三学生在图书馆自缢。这一悲剧背后更深层次的是日新月异的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的更宽泛的精神健康问题。
伴随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精神健康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被广泛关注,目前,我国精神障碍疾病的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且有着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的特征。但由于精神障碍疾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对其重视程度不一,这类疾病通常连接着两端,一边是供给侧,诸如各类综合医院(公立或者民营),一边是日益增长的需求端,目前的现状是供需间的对接质量和效率不高,加上地域之间在经济、文化、社会福利以及医院内部情况等诸多差异,使得我国精神病医院发展呈现不均衡发展的态势,一些精神病医院比较注重全面发展精神医学及分支学科,并形成了一定优势,但大部分精神病医院却仍处于低水平服务模式,这就导致无法充分满足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
从区域分布看,自上而下的推动政策以及利基市场均有所区别,像北京安定医院,这类的定点专科医院虽有着绝对权威优势,但病源收治能力有限,而像广袤的县域基层,则处于学科,人才等诸多方面的弱势,加上病患本身的就诊意愿以及家属的认知不足,造成有病不治或不积极配合治疗的现象屡有发生。
10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健委)官方发布了《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精神专科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五点要求,要加强精神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精神科建设,加强县(区)级精神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构建精神专科医疗服务网络,加大财政补助支持力度,加强精神学科人才建设。
该《意见》的出台为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学科建设提供了多角度的政策保障,所释放出的利好消息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的结构改革。为了更好的了解该类疾病,健康县域传媒研究中心特别推出针对该领域的专题研究报告,从类型,现状,特征,方向四大方面展开详述。
精神障碍疾病在县域的现状
首先,我们来聚焦精神障碍疾病在我国县域的实际现状。2019年6月,由国家卫健委公布的300家达标县医院的基本标准中指出,目前我国县域医院的病理科和精神科达到基本标准要求的占比仅为41.5%和22.8%,而除病理科和精神科外,其他相关科室均可达到基本标准60%及以上的要求。该名单中目前尚未有一家省级或者地市级的重点专科(精神科或者神经精神科),与基数庞大的患病人口相比,显然存在供需结构错配问题,这一空白也进一步反映了我国县域基层医疗机构在该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对于这类精神障碍疾病的认知和科学治疗,仍有待提高和完善。
在对精神病医院出院病人疾病转归情况进行统计时发现,城市与县域之间尚有较大差距,主因是城市医院的医疗资源相对成熟和服务体系相对完善,但从数值上看,城市和县域占比分别为55%和45%,在平均住院日上已趋于持平。
通过梳理有关精神障碍疾病的发展脉络可知,目前的实际状况(2018年)与《意见》中提出的预期目标(2022-2025年)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县级医院开展精神学科建设的力度与支持仍有较多难题待解决。
精神障碍疾病的五大常见类型
2019年2月,《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了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团队在2012年立项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以下简称CMHS)项目结果,首次公布了全国精神障碍疾病流行病学相关数据。将痴呆除外,六大类精神障碍(包括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药物使用障碍、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精神病性障碍、进食障碍、冲动控制障碍)的加权终生患病率为16.6%,加权12个月患病率为9.3%,粗略统计,我国有超过1亿人受到精神障碍的困扰,截至2018年底,我国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达599.4万例,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接近人口总数的1%。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曾公开表示,从2000年至今,我国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变化不大,但像焦虑症、抑郁症等轻症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却在显著增加。目前,心境障碍患者的求治率仅有9.51%,其中求治者治疗比例仅占70%,也就是说,接受治疗的心境障碍患者比例连1/10都不到,并且患者获得的治疗并不充分。精神分裂症患者50%以上也没有得到有效而规范的治疗。
(一)心境障碍:心境障碍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抑郁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数据来看,全世界抑郁症患者数字已达3.5亿人。2010-2020年的10年时间,我国的抑郁症患者超9500万,增速超过18%。根据CMHS数据显示,抑郁症加权终生患病率及加权12个月患病率分别为6.9%和3.6%。目前国内抑郁症患者就诊率仅9.5%,治疗率仅6.8%,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并没有得到治疗。
(二)焦虑障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披露的数据,焦虑症的平均终身患病率介于4.8%-31%。我国焦虑症的患病率为4%,其中,约有6%的患者终身活在焦虑症的阴影之下。我国近90%的患者35岁前发病,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2倍。相比抑郁症和强迫症来说,焦虑症相对容易治愈,但只有36.9%的焦虑症患者实际寻求治疗并最终获得治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在控制和管理焦虑症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精神病性障碍:2017年10月18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文章中提到,全球超过8000万人患有强迫症,其中大部分都无法从现有的治疗中得到解脱。解决强迫症目前主要是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为主,有些患者会采取物理治疗甚至手术治疗。
(四)酒精/药物使用障碍: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指出,近年来15岁以上人群的全球人均酒精消费总量持续增长,从2005年的5.5升纯酒精量增加到2010年的6.5升。目前,全球饮酒人数约有23亿,其中,约有2.37亿男性和4600万女性罹患酒精使用障碍(alcohol use disorders,AUD)。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七大精神障碍疾病中,酒精药物使用障碍位列第三,患病率为1.94%。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且18-34岁年龄组的患病率最高。
(五)老年期痴呆: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社会精神病学与行为医学研究室主任黄悦勤教授负责的“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研究”项目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60周岁及以上人口高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我国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5.56%。
根据患病率估算,我国老年期痴呆患者人数达880万。由于我国公众对老年期痴呆的认知率较低,很多人将老年期痴呆误认为是自然老化,导致很多实际痴呆病例并未确诊,积极参与治疗的痴呆患者比例不列30%。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预计到2040年,我国痴呆患者人数将超过2200万人。